当前位置: 主页 > 设计家 >   正文

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保罗·安德鲁

导读:法国著名建筑师-保罗•安德鲁(Paul Andreu)1938年7月10日在法国波尔多出生;1961年,他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;1967年,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·戴高乐机场候机楼,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机场建设历经30余年,被誉为“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”。2018年10月11日,保罗•安德鲁于法国去世。反观他的建筑设计风格:以创意为大,线条的起承之间往往蕴藏着独辟蹊径的构想与回

55.jpg

法国著名建筑师-保罗•安德鲁(Paul Andreu)1938年7月10日在法国波尔多出生;1961年,他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;1967年,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·戴高乐机场候机楼,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机场建设历经30余年,被誉为“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”。

2018年10月11日,保罗•安德鲁于法国去世。反观他的建筑设计风格:以创意为大,线条的起承之间往往蕴藏着独辟蹊径的构想与回味无穷的深意;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新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精髓:采用现代的材料、结构和施工技术,同时又重视建筑物的精神世界。

翻开安德鲁的回忆录,开篇是这么写的:“几乎一瞬间,我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。那时的我,刚刚二十岁,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。科学、艺术,这两样都吸引我。对于前者,我知之甚少,对于后者,我一无所知。然而,无知者无畏,哪一样我都不想放弃。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呢?难道就没有两者融合的领域吗?”


而事实证明,他的确找到了两者兼得的融合领域——建筑。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习梦想,终成为敬畏设计、赋予建筑更多人文关爱的一代大师。

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,西方建筑界就开始对“现代主义”进行反思;法国建筑界由此兴起“新现代主义”的思潮——反对将现代建筑设计成缺乏人情味的巨大机器,而要在建筑中融入对历史、乡土、个性和人情的解读。那时,保罗·安德鲁,正是这股建筑思潮的中坚力量之一;而他于上世纪80年代参与设计、建造的“拉德芳斯大拱门”则是法国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标杆之作。

大拱门作为巴黎地标性建筑仅仅是故事的开始,几十年后保罗·安德鲁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。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、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,还有大家熟知的中国国家大剧院,外加“散落”在各国的几十家机场……毫不夸张地说,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行者,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体验过这位法国大师的设计。

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、埃及开罗机场、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、日本大阪关西机场、文莱机场、上海浦东机场、广州白云机场……悉数安德鲁的建筑生涯,他参与的机场设计多达60余座。

安德鲁看来:“尊重规则、控制成本、正确地使用各种材料……但对于一件建筑作品来说,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;更深层次的内容是‘赋予建筑以设计诗意的内涵’,这才是创作真正必须做的。”

晚年之后的安德鲁,似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绘画和写作领域。

而且在安德鲁看来,绘画对于设计创造而言无疑是必要的。绘画赋予其灵感,而灵感又催生更好的设计。“重要的是动手画起来。如果我不画,就会失去灵感,答案只在开始动手之后才会逐渐浮现。大脑、眼睛、创意、触感……它们之间像有个循环连接,非常复杂,从不直接。”

当然,关于创作的灵感保罗·安德鲁也有自己的看法:“产生灵感并非易事,灵感只占5%,其余95%是探索与钻研。无论是写作、绘画或实验研究都将告诉你同样的道理。如果只是等待,什么都不会发生,但若你努力工作,有时幸运将降临在你身上。你不必去公园或是电影院等待灵感,你所要做的只是继续工作、绘图……有时你也许会对进行中的事务感到沮丧,但过不久也会看到创意来临的预兆。”

其实,晚年的安德鲁对建筑的热情并没有丝毫衰减,只是理解更深刻也更有掌控力。

“我现在不那么妥协了。想法是我提的,我才会接手一个项目。否则,我就不感兴趣了。”但安德鲁看来,这种做选择的自由度却不是与世俱来的能力。“自由绝不是件免费赋予的东西,它永远要靠自己争取。核心在于你必须达成自身内部的自由:你想表达什么?你表达的方式是什么?这些都需要反复训练。假如你为别人的公司工作,且从事的是与创意相关的岗位,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得‘必要的自由度’这是种‘接受和抗争’并存的关系。”

从机场、剧院、艺术中心到绘画、小说、戏剧设计……让我们丰富、立体地了解到一代大师的精神世界。而保罗·安德鲁正是通过一件件设计作品、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反复练习,实现了内心对于自由的终生渴望。





 



内容
  • 返回顶部